2017年以来,在三大粮食品种中,稻米市场走势最弱,玉米最强,后期稻谷与小麦、玉米的比价仍有下降可能。稻谷与小麦、玉米的比价下降,将使稻谷和小麦对玉米的替代作用进一步增强。
稻谷小麦比价同样出现变化
稻谷与小麦的比价与此类似,但波动幅度没有早籼稻与玉米的比价变化大。2018年7月底,安徽省早籼稻平均收购价为2344元/吨,同期小麦价格小幅降至2234元/吨,二者比价为100∶95.3;2019年7月底,全省早籼稻平均收购价降至2264元/吨,同期小麦价格为2184元/吨,二者比价进一步缩小至100∶96.5;到2020年7月底,早籼稻平均收购价小幅上涨至2366元/吨,小麦价格为2263元/吨,二者比价为100∶95.6。安徽省稻谷、小麦与玉米的比价关系也调整为100∶95.6∶91。
四大因素导致稻谷比价下降
稻谷与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发生变化,2017年以来,在三大粮食品种中,稻米市场走势最弱,玉米最强。稻谷比价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政策调整力度不同。2016年以来,稻谷最低收购价连续下调,且幅度相对较大,早籼稻从最高时的2700元/吨下调至2019年的2400元/吨,2020年虽小幅回升至2420元/吨,累计下调幅度仍超过10%;粳稻从3100元/吨下调至2600元/吨,下调幅度超过16%。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使其从托市价格转为托底价格,导致稻米市场持续走弱。而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幅度相对温和,经过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次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从2360元/吨降为2240元/吨,降幅5%,因此,小麦价格下跌幅度也相对较小。为化解玉米庞大的临储库存,国家在大幅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后,又于2016年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并调减了玉米种植面积,加大了对玉米深加工的政策支持。在临储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直至取消后,玉米一度出现较大跌幅,与稻谷和小麦的比价拉大。此后,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善,玉米价格逐步回升。
<上一篇 低库高需 油脂类期货仍将保持强势
下一篇> 鸡蛋迎来上涨行情 预计涨幅有限
相关阅读

基本面偏利多 沪铜短期或震荡偏强运行
4月29日早盘,沪铜主力合约小幅上涨,目前盘内报...[详情]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关于2025年劳动节期间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
根据《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关于2025年休市安排的公告》(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