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资讯 > 期市要闻 > 正文

2017去产能有望超额完成

2017-12-29 10:31:10

两年来,去产能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体系与执行机制,从目标分解到督导、验收,这套压力型体制使去产能展现出了凌厉迅猛的高效。

2017去产能有望超额完成

集金期货通2017年12月29日消息:两年来,去产能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体系与执行机制,从目标分解到督导、验收,这套压力型体制使去产能展现出了凌厉迅猛的高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这场大考中,去产能试再次提前交卷。

列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钢铁、煤电、煤炭三个行业,分别在8月底、9月底和10月相继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及至年底三行业均有望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两年来,去产能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体系与执行机制,从目标分解到督导、验收,这套压力型体制使去产能展现出了凌厉迅猛的高效。

去产能大幅改善了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运行情况——产能利用率升至近年来的新高,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钢铁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上游行业利润改善明显。不过上游的涨价并未明显传导至下游,这抬高了下游行业的成本,挤压了后者的利润空间。

钢铁、煤炭的去产能在经历两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之后,已经逼近去产能整体目标的上限,未来大规模拆除设备的现象恐难再现,相关行业有望更多在严控新增产能的基础上推动产能的减量置换,优化产能结构。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下一步要重点破除无效供给,清理“僵尸企业”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下一步去产能可能以此为重点,重点解决好人员安置、债务处置等问题,防范金融风险。

去产能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2017年,中央明确制定了钢铁、煤炭、煤电三行业的去产能目标,三行业在四季度初均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钢铁方面,压减产能5000万吨的年度任务在8月底已经提前完成,此外,全国在今年还出清了1.4亿吨的“地条钢”产能。今年10月,全国也已提前完成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的年度目标。

今年新加入去产能序列的煤电计划在年内淘汰、停建、缓建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前三季度,全国已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约240万千瓦,加上停缓建产能,也已完成了全年目标。

2016年全国已经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近两年来,中国已压减钢铁产能超过1.15亿吨,压减煤炭产能超过4.4亿吨。在不到两年时间中,中国已至少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目标的76.7%和88%。2018年煤钢有望冲刺完成全部去产能任务。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记者,到今年底,全国钢铁去除过剩产能有望达到1.2亿吨,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年初发布的署名文章,钢铁去产能的具体目标为1.4亿吨,“去产能整体目标已经超过了八成。”

在中钢协副会长迟京东看来,去产能已经接近整体目标,今后在去产能方面的工作难度已经非常小了,剩下的去产能任务可以通过企业的自身结构调整来完成,而不用再像此前那样大规模关闭落后产能设备了。

去产能进展迅速的背后是政策的强力推进和对执行不力的高压震慑。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介绍,钢铁去产能已经形成“1+8”政策体系,并围绕落后产能、违法违规项目、环保、能耗、安全、国土开展了六大专项行动。

去产能也已形成有效的执行机制:在确定目标环节,政府能将整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由发改委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市县、市县与各个企业分别签订去产能目标责任书;后续的督导和验收机制也逐渐完善,由国务院组织派出督导小组和验收小组,确保去产能的切实落地。

这套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以及奖罚并举的一系列政策使得今年的去产能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高效。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告诉记者,今年的去产能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压力-执行”模式,虽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应关注其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的影响:一是部分“一刀切”的措施不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二是去产能叠加限产力度过大,容易导致价格快速大幅上涨,为行业的转型带来困难,并为下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他看来,下一步去产能要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来建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的市场机制。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则告诉记者,去产能不仅仅只是煤、钢、煤电三个行业的任务,目前中国的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行业、炼油、造船、电解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仍然相当严峻,这些行业正更多地依靠行业自律、错峰生产等市场化手段在去产能。

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信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成效明显,比如今年关停违法违规新增电解铝产能近900万吨。

1 2 下一页 末页 共2页
编辑:wujie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我们尊重作者版权,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