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资讯 > 机构观点 > 正文

林军:一个踏准市场节奏的期货传奇

2017-9-30 15:11:34

林军比利时联合商学院EMBA,现任上海鸿凯投资董事长、香然会金融俱乐部会长。在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数次捕捉到股、期市历史性大行情。目前除管理高达十几亿的资产外,在贸易、股权、艺术品等方向也进行了多元化投资。

中国期货市场的春天业已到来,这里云谲波诡,冰火同生,每年甚至每天都在创造、破灭着一个个财富神话。

期货市场的“二八法则”甚至“一九法则”,使得大多数投资者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每天辛苦劳作把巨石推上山,却又在将要到达山顶的时候前功尽弃。这种不断重复的无望,消耗着投资者的身心。

在充满了西西弗斯魔咒的期货圈,每年也都有造富神话在上演。尤其是在过去十年波澜壮阔的牛熊市转换中,成就了一批期货“牛人”。而每一个期货传奇,都具备了高远的眼光、极大的格局、超人的胆识、坚忍的意志力、无比的勤奋,还有从天而降的运气。

林军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从22岁带着3000元入市的初生牛犊,到如今坐拥10多亿元资产的不惑之年,他踏准了股市和期市的几个大节奏,也实现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少年天才 懵懂入市

与不少早期期货操盘手浓重的草根味儿不同,林军出生在一个家境相对优越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当时国内电动机控制领域的权威,同时还是同济大学的客座教授,著作了十几本这方面的专业书籍。

1981年,小学四年级,他参加了一个集邮的兴趣班,从此他爱上集邮,那年他11岁。

1989年,在一场政治风波过后,他到市场上去逛,发现当时的珍稀品种、面值2元一张的牡丹亭小型张,100张的价格跌到了1000多块,他觉得是个机会,于是向父亲借了1100元,小试牛刀买进了100套整封的牡丹亭小型张。那年他在公交公司做电工。“这份工作是我父亲帮我安排的,很脏,高压有600伏,手套经常是潮湿的,还会导电,弄不好还有生命危险。收入微薄,每月才54块。”那年他19岁。

“我从读书时就开始接触股票,一方面是受上海浓重金融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林军说,“感觉自己骨子里就是为投资而生的”。1992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买了100张股票认购证,这一笔投资为他赚取了第一桶金。

1992年,选择继续深造的林军从电大毕业,三年前买入的“牡丹亭”,从当初的1000多元最高涨到过6000元,后来开始回落,最终他以4500元卖出,净赚3400元,这便是他的原始积累。在上海静安寺的一家证券公司里,他用这笔钱买了100张股票认购证。那年他22岁。

3000元认购证最后换来了60万元的资产。

就这样,没看过任何专业书籍,也不懂得技术分析的他,开始了在股市中打拼的日子。后来,他开始将眼光转向期货。1993年,他参与了国债期货,并经历了“327”事件。

“当时我不懂什么是保值贴补率,也没有成熟的交易理念和好的交易方法,就是在混乱的市场中追涨杀跌,能活下来已经不容易了。”林军说。即便如此,他还是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由于一直做多国债期货,到1994年时,24岁的林军赚取了人生的第一个百万。

西西弗斯魔咒初现 从天堂到地狱

2002年,一个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林军的交易理念,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做了铺垫。当时有个朋友想买5000吨大豆,让林军帮忙写个投资计划。“为了这个事情,我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大豆市场,并为这个朋友花两个星期写了研究报告。”林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当时他根据调研的情况,预测大豆会涨到2800元/吨。按照这个报告和盘感,他在大豆上一路做多,其间的每个节奏都踩得很准。结果,那一波行情使他的资金整整翻了5倍。

“那是我第一次尝到了研究基本面的甜头,并开始以基本面为主要的交易依据。”说起这个对他投资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偶然事件,林军至今依然有些小兴奋。

然而,这种成就感并未持续很久。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期货成功之道的时候,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悄然来临。

2005年,已经开启牛市之旅的铜价,引起了林军的关注。“当时市场不断充斥着摸顶的言论。我根据成本、供求等情况分析,认为铜价不应该涨这么高,就在3000美金附近一直空铜,结果爆仓了。”

那年,林军35岁。

林军说:“当时我没有跳楼,就是因为我没有负债,我都是拿自己的钱在做,没有借过任何钱,如果有一笔山一样的债务,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会跳楼,因为你也不知道钱什么时候能还清,而且你会对你的人生失去信心,因为你觉得人生太失败。我已经在这个市场中做了近15年,整个青春已经在这个市场中了,几乎也没有什么回头的机会,我无法改行,我曾经有几次想转行,但最后都没成功。到了35岁,以我当时的学历、工作经历,我能到哪一行去做?另外,我以交易为职业,最后在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上还有这么大缺陷,包括资金管理、行情判断都有重大缺陷,都在怀疑是否能在这个市场上继续生存下去。我交易期货,在别人看来是一个从业人员,但我认为我是来交易我的人生的,我20岁入行,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那一段时间都赔进去了。”这样的苦楚,旁人看着都着实为他抹了一把汗,而真正那种绝望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

破釜沉舟 抓住股市的历史大牛

在期货遭受重创后,林军开始了不断总结和反思,也阅读了大量的佛经和哲学书籍。好在生性聪慧的他并未等太久,很快一个大机会来了。

2005年年底,当时股价很低,招行股价比起H股打7折,林军由此坚定地认为,股市的牛市快来了。之前到杭州交流,一些朋友的看法和他不谋而合,更是坚定了他做多股市的信念。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杭州回家后,就卖了仅有的一套房子,拿着手中所有的资金,买了几只股票,2006年1月对中国股市影响深远的股改启动。结果很快这些股票股改,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市场的不断上涨,甚至癫狂,成就了林军。但爆过仓的他始终保持着很强的风险意识。“当大盘到5600点的时候,我觉得无法理解,就出来了,同时把私募基金也解散了,并发誓近几年内不再碰股票。”对于当时的这一举动,林军深感庆幸。

“当时一个很强烈的信号是,在大盘必将到万点的呼声中,中石油国内A股上市价48元,而当时香港中石油股价最高才19.2港元,我认为A股严重高估。而且,当时我看统计数据,开户数增长率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敏感与坚定在关键时刻救了他。

那年,林军37岁。

从1991年到2007年,他跨过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门槛,首次把投资的风险放在了第一位。对林军来说,2007年改变的不仅仅是他的财富,还有他的人生价值观。“以前我有些随波逐流,但到2006年,我意识到了人生是一种修炼,要修炼必须先打好物质基础。”林军说那几年,他全身心地去赚钱,很拼命,也很专注。尽管那时期货也有很多机会,他依然专心地做股票。从股市成功逃顶后,他怕手痒,不再打开交易软件,并随机更改了自己的交易密码。

重塑期货交易研究体系 苦难财富助力腾飞

每一次苦难,都是一笔财富。愚笨者咒骂苦难,甚至自暴自弃。聪慧者则从苦难中吸取营养,为未来的起飞作储备。

2005年的铜期货爆仓,林军着实“伤了一把”,但最终痛定思痛,开始重新审视并修正他的研究体系。幡然醒悟后的他发现,商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金融属性,除了品种的基本面外,还要关注宏观和金融层面。

沉寂了三年后,2008年,林军再次迎来了人生重要时刻。2008年3月,花旗银行巨亏97亿美元,使次贷危机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2005年爆仓的经历使得他专注于宏观研究,他感觉大机会来了。当时他密切跟踪美国房地产市场,深入研究次贷危机,并逐渐地了解了保尔森为何2006年就开始做空美国房地产的思路。

1 2 下一页 末页 共2页
编辑:wujie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我们尊重作者版权,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